第二百九十一章诏安是必然的(1 / 2)

水浒之史进 怕起重复 2995 字 2019-12-21

史进招募的都是啥人?山东这边的招兵标准是只要回骑马就行,还不如宋军的要求高,至于辽东那边,也不过是能在马上挥砍而已,这样的骑兵跟大宋没有骑兵的部队比还能用用,但是一旦碰到真正的骑兵,恐怕也就歇菜了。

五万大军里面有两万是在马上挥刀都有点困难的,这两万骑兵史进往往都是让他们打打顺风仗,或者用来威吓宋军,剩下的三万人里面能在马上射箭的也不超过半数,这个也是史进用兵的时候往往采取偷袭,攻击侧翼的原因。

真正的骑兵是什么样的?至少也要是敢正面和步兵对战,并且能战而胜之的吧?弓马娴熟,能在奔驰的马上射箭,甚至能回身射箭,这些基本功练成了才有可能做到蒙古骑兵那种放风筝战术。

就像呼延灼为什么要发明什么连环马?他是没有读过三国志,不知道赤壁之战的典故么?还不是骑兵的实力不行,只能用这种连环来稳定马匹,最后才能做到冲锋的时候保持威力。

所以史进和童贯打的仗,并没有什么正面的仗,在历史的长河里也顶多算一场菜鸡互啄的战斗,当然比起史进来,童贯更菜一点罢了,所以北宋末年的时候,不是金人有多强,而是大宋辽国还有西夏相互比烂,一个比一个烂,最后才成全了金国。

实际上史进觉得不仅是金国,就是后来的蒙古崛起,也不过是南宋太烂了,所以成全了蒙古的威名,其实蒙古的崛起比起其他汉代的匈奴,唐代的突厥,明代的女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实力上也没有啥碾压的优势。

蒙古之所以能打下这么大的地盘,完全是应为在华夏这边没有对手,所以能抽调大量的兵力到西线,史进觉得其他朝代的北方异族要是全力西征未必比蒙古人差多少。

历史总是胜利者在书写,所以很多真相都泯灭在了大势之下,朝代更迭总喜欢把自己标榜的高光伟正天命所归,然后史学家找一万条理由来佐证成功的必然性,但是其实恐怕都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而已,铁木真固然是一个军事天才,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并不是优秀的无人可比。

所以史进觉得自己能一直赢不是自己多厉害,而是大宋已经烂到了这个地步,自己带着训练了三四个月的步兵还有从农民刚转职而成的骑兵,就能接连取得这些胜利。

就像有些人说历史上盛唐之所以强大的所向披靡,一个是应为他的战马充裕,全国保有的马匹至少也有十匹,而步兵的着甲率也是非常高,所以才有陌刀军威震天下,大宋固然发明了八十斤的步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宋军队都装备了这种重甲,实际上着甲的人不过是前面的几排而已。

史进这边着甲率曾经一度达到百分之百,只是现在扩军了,史进装备不起了,所以现在仅仅能维持在三成多一点,但是即使着甲百分之百的时候,他的步兵跟种师道的西军精锐比起来,战斗力还是差的太多。

那一战前期百分之百着甲的梁山军依旧被着甲不足两成的西军打的伤亡几乎相当,所以装备并不是决定战斗力的决定因素,只有士兵被训练的技艺娴熟,然后通过各种奖励鼓励让大家变得悍不畏死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军。

这也是史进明知道童贯的军队听着规模浩大但是很可能是绣花枕头,他已然不敢打正面战斗,童贯的禁军是绣花枕头,他梁山的步兵何尝又不是呢!

至于这次宋军号称的三万骑兵,实际上真正能战的具体有多少,连童贯自己都不知道,而时迁就算情报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一匹一匹的去数,就像童贯的步兵,看着明显跟说的数量不符合,但是谁有时间去数呢。据说有经验的将军一眼就能看出对方有多少人马,但是要是一眼都看不过来呢?你怎么数?

几十万人的大战,那战场铺展个几十里到上百里都是有可能的,就像童贯上一战,他把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