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画(1 / 3)

峰岩交错,地势三弯九曲,溪流纵横,九曲溪贯穿其中,蜿蜒十五华里,巍巍壮阔。

广阔水面澄澈清莹,三三两两的竹筏在其上,纷纷顺着水势漂流而下,竹筏上掌舵的师傅,时不时用竹桨校正一下前行的方向。

晏子英自竹筏开始漂流的时候,就动手把画板架好,浸满墨水的毛笔,深深凹陷的砚台,半满的墨水,一一的被他置放好。

东西都是他特别准备的,为的就是能在旅途之中,每到地方将自己所见的景或物和人,以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当一幅幅画堆积成画集,晏子英希冀能以这种感悟到感动之中的力量,以期突破自己停留许久的明劲。

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之前恰逢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部开播了,晏子英无聊之下就决定重新观看一遍。

不想从第一部观看下来,心中不知不觉间居然有许多的感触,有一股说不出道不明奇妙感觉。

自开发至今,华夏大地的变化不可谓不剧烈,先辈们付出无数的努力和汗水,以一具具单薄的血肉之躯,从一穷二白的境地,不到百年的时间铸就了如今的繁华和昌盛。

现代世界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世。能够在这种时间,出身于华夏大地之上,晏子英由心底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部记录当下食物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能展现的地方并不多,然而就是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却能够让人管中窥豹一般,见证华夏的变迁。

所以,当观看完三部视频之后,晏子英决定走遍山水,以画来记录华夏变迁的一隅。

果然这样的方法还是挺管用的,如今才画了二十来张的画,他就有所感悟,隐隐约约的察觉到了自己突破的方向。

水面看似平静如镜子,但实际上溪中的水流却不慢,离开码头出发的竹筏现在已经划进溪水的深处,早就看不见来时的岸边了。

掌舵的李师傅技艺精湛,仅仅靠着手中的竹桨,就能让脚下不大的竹筏稳稳当当的在水面上行进,几乎是感受不到多少的晃动。

来拼船的五个男女倒也识趣,上了竹筏之后,见晏子英似乎要静心作画,便没有过来打扰,而是在另一边拿着手机和单反相机四处拍照,不时的小声讨论。

晏子英没理会船上的其他人,专心致志的盯着四周心旷神怡的景致,脑海中则开始了绘画的构图。

没多久他就开始拿着毛笔沾满了墨水,准备开始绘画。

在洁白的画纸上,一笔勾着一笔,晏子英手上的毛笔快速舞动,没有丝毫的停留和犹豫。

晕开的墨水,在精心的计算之下,逐渐的随着笔尖,一点点的着落在画纸上。

白纸上的墨迹或粗或细,或弯或直,或浓或淡,逐渐的把九曲溪附近的山势地理还有风景无比细致的描绘出来。

如果此时有地图在一旁比对,就会发现这纸上的画,不仅方向位置形状丝毫不差,还能让人有着非常直观的印象。

画板上的画纸虽然不大,可也不会小到哪里去,想把九曲溪的画进去,这工作量可不小,哪怕晏子英的速度很快,也要花费许多功夫。

画板上三张a4纸并排大小的空间之中,水面不小的九曲溪几个弯折之间,夹杂着几座高耸的山峰。

淡淡薄薄的水雾弥漫,几艘轻快的竹筏跃然其中,淡泊宁静。

“呼。”最后一笔落下,晏子英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总算是完成了一幅比较满意的九曲溪图。

这不是他画的第一幅,之前的好几幅都不太满意,被他扔掉了。

不过放下手中的毛笔,晏子英这才发现自己身边多了几个人,正一脸惊叹的看着自己刚刚完成的画,其中一个还拿着手机一直对着这边,似乎是在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