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2 / 3)

疑心他有轻视之意,这下子倒放心了。

贾琮心道“清朝有些老派红学家,说秦可卿‘贫女得居富室’,如今亲眼所见,还是有道理的。只是……工部,那可就是现代的建设部和水利部,秦业堂堂营缮司一把手,如果想捞点油水,不难吧?所以,他不是一般的清官,想必是太清了,这种人,不好相处啊……”

明清两代,以及这个顺朝,官员的俸禄不符合实际,拿一个七品知县来说,一年的俸禄在三十两左右徘徊,三十两,吃穿是够了,可是官员的仪仗必须要吧?轿夫要养吧?妻妾要娶吧?下人没钱谁给你办事?上级要贿赂吧?官场士绅要应酬吧……三百两都不够。

所以很多地方官从火耗上贪墨,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是默认了,那么京官怎么办呢?一般是地方官员进京的送礼。

但是,这种送礼也要看人的,工部是什么部门?六部的尾巴啊!地方官要奔,多数也是吏部的。

然而,工程费想办法截留一点,操作不难,看看我大清的黄河治理吧,要说没有一层一层的贪污,鬼也不信。

如果秦业是像海瑞一样死板的人,贾琮准备告辞了,不是怂恿贪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古今至理,这种死板的人,当然是好人,但是,往往吹毛求疵,不会变通,做老师的话,还是算了。

……

秦府只有一个中年老管家,唤作秦通,秦业嘱咐他安排房间,院落是一座陈旧的四合院,贾琮听老管家说,是三十几年前,秦老爷从金陵北上,参加秋闱会试时租赁下来的,租了几年,才攒钱买下来,后来的洗衣、做饭,都是夫人、姨娘亲力亲为,再后来那些人与世长辞,这些家务全是秦通的了。

想想红楼之中,秦业送秦钟上学,二十两都要东拼西凑,别说和贾府相比,贾府的奴才都比秦业富裕十倍,像赖嬷嬷、周瑞家的……

一千多年前,杜甫早已看清了贫富差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在述。

贾蓉给老丈人送上礼物,便告辞离去,秦可卿预备着住下几天,歇在耳房,贾琮等他们絮叨完,才携带礼物来拜师。

先前作为客人旁观一阵,他看出秦业说话倒也和气,故此没有贸然离开。

古代拜师最重礼仪,贾琮奉上红豆、红枣、莲子、芹菜、干瘦肉条,寓意鸿运高照、早早高中、苦心教育、勤奋好学,外加三十两贽见礼。

秦业颤颤巍巍地收了礼物,扶起下跪的贾琮,看了贾赦、贾珍的拜帖,默然无语,原想回礼的,无奈拿不出体面的礼物来,面色尴尬。

贾琮瞧他脸型方方正正,国字脸,眼角堆满鱼尾纹,体态偏瘦,忙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礼物,有此一礼,纵使黄金万两,也比不上。”

轻而易举地化解眼前尴尬,秦业脸色好看了些,一开始他还担忧,毕竟富家子弟,怕脾气娇惯,他抚须道“今天不谈时文,明日再教你,为师虽家徒四壁,窘迫惨淡,却也是进士出身,朝廷清流,八股制艺之道,你但可放心,若虚心勤学,必有功成之日。”

他们谈话的这间是堂屋,秦可卿便在右面耳房,与小弟秦钟叙过话,出侧道过来请见,听这一老一小谈到家国大事,秦可卿的莲步便停住了,心道“爹爹也真是的,老来健谈,琮叔一介孩童,哪懂什么朝廷之事,他老人家是胶柱鼓瑟了些。”

秦业侃侃而谈“永定河水患,工部自有条陈应对,今年也是不祥瑞,往年都是夏秋之际发水,为师以为,是天降祸福,预示不测之人出世,也未可知。除却稳固堤坝,顺天府救济灾民,也是大事,噢,我倒忘了,你是否大略看过经史子集,懂这些事么?”

这老人家健谈也健忘,按理来说,贾琮的年纪,读通四书已是大才,史书、子书可就远了,但贾琮正想获得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