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谶语(1 / 4)

东汉末年,伴随着贵霜王朝的日趋瓦解,贵霜难民迁入塔里木盆地,佉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衰落了,却突然又在古代西域的几个国家流行了起来,并成为当时的国语,于是开始在于阗、鄯善等地传播。到5世纪左右,佉卢文就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使用,成为一种死文字了。

因此问题来了——

为什么楼兰王朝使用这种在中亚已经绝迹的文字?

难道“楼兰民族”是从中亚迁入本地的“外族人”?

那么他们经过了怎样的迁徙路线?

在他们迁入之前该地是否居住着本地土著?他们与土著的关系如何?

佉卢文函牍,在中国境内,有两种佉卢文字系统,一是表示于阗语的,一是表示鄯善语的。新疆发现的佉卢文资料主要有四种:国王的敕令、官方与私人的信札、各种契约手卷、少量的户税簿籍。

佉卢文最先传到于阗,但于阗使用的语言不适合用佉卢文,所以佉卢文在民间不同行,只在贵族和宗教人士之间使用。

就如同在现代,也有很多人有疑惑于古文言文的诘屈聱牙一般。

其实在古代,那些达官贵族的说话方式也很正常,跟现代的白话文差别并不十分巨大,百姓都能听懂,而之所以留下来的书面文字如此奇特,乃是由于封建阶级制度导致的。

古代能够接受知识教育的人数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因此有句话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的乃是知识分子的优越性,就如同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孔乙己去买茴香豆被人嘲讽,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读书人的事,那能算偷吗?”

这些受过教育,读了几年书的人,自以为文化水平变高,为了将自己与普通百姓区分开来,因此便从古开始,约定俗成了一套有如医生狂狼行草般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初始晦涩难懂,文人之间的书面交流、尺牍传信都靠这一套,后来经过文学家的不断制度改良,加入了许多的之乎者也、文法句式,这才开始具有了初步的可读性。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谈对英语几大从句有突出贡献的蒂花之秀——莎士比亚。

正是这位已经逝世了几百年杰出的戏剧家,早在文艺复兴之前,便在自己的悲喜剧中,将英语杂乱无章、脱口就来的单词、句式自发性的做出了调整,得到了令祖国花朵们闻风丧胆的从句和超过1700个英语词汇,形成了如今让无数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树苗们头疼不已的局势。

晚年的伽利略因为不敢坚持日心说,受到学生的批评:“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

“不,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家,才是不幸的。”伽利略回答道。

可即便伽利略如此说,然而,在任何伟大的国家,从来都不缺少英雄,真正的英雄从来都不是被制造出来的,而是自发走在了无数国民前列,引领国民走向进步的。

文艺复兴的莎士比亚是一个英雄,胡适、鲁迅也是一个英雄,而能真正将几千年前已经成为死文字的佉卢文,在今天仍能被人记住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无疑更是一个英雄。

从考古发现看,我们知道楼兰人使用的官方文字是佉卢文。

当然,在楼兰发现的怯卢文只是一种宗教和官方用语,并不是生活语言。他们本族人讲的语言是吐火罗语,这也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早已成为“死语言”。

据后人统计,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有十大学术成就,解读和研究吐火罗文,是其十大学术成就中的第三项。

通常认为,吐火罗文的初步解读成功,是以德国教授、于1921年出版的《吐火罗文残卷》为标志。他们根据吐火罗语的数词、亲属名称、家畜名称和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同印欧语系其他语言完全对应这一事实,首先确定它属于印欧语系。10年后,1931年、、ze合作的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