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井喷人才引进计划(1 / 2)

第二天,半夜。

王由桢带着几名弟弟把所有的收获,一趟趟的搬进了王家宗祠。

二叔王伢人站在宗祠后院的地窖里,拿着戥称和杆秤,对所有东西进行精确称量,估算总价银。

由于东西很多,只有王由桢和几个兄弟搬东西,来来回回的走了不少趟。

好在乡野老百姓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夜晚更是被认识是鬼魂活动的时候,基本上不会有人出门。

王伢人拿着算盘‘噼里啪啦’打的很响,没有写在桑皮纸上,精确的记在了心里。

毕竟,这些金银细软是见不得人的。

地窖的入口在祠堂后院的茅草屋里面,王来聘握着戚家刀在入口守着。

王由桢便让几名弟弟回去睡觉了,明天一早还要继续进行五公里越野的操练。

等候了一炷香的时间。

王伢人松了松发酸的手腕,喝了一口高碎,砸么砸么嘴问道“大儿,这笔银子准备怎么使。”

说出这句话,是担心王由桢不了解鱼儿镇复杂的情况,经商不是单纯的做买卖那么简单。

小买卖还可以,像纱锭这种买卖,肯定会触及很多人的银利。

水力纺纱厂现在一共有六台水力纺纱机,每天纺出一千二锭纱锭,一个月下来就是三万六千锭。

鱼儿镇的纱锭买卖,早就丁是丁卯是卯的让富户乡绅们吃的干干净净。

谁要是敢突然扔出去大量廉价的纱锭,就不是在赚银子了,而是在找死。

王家能够安然无恙的卖出那么多纱锭,其实是因为有符烟山的响马兜着,让他们免除了各种争强斗狠。

即便是这样,从三月谷雨时节到如今的五月芒种时节,王家遭遇了各种祸事,还是一件接着一件。

王伢人担心侄儿继续扩张水力纺纱厂的纺纱机,提醒了一句“大儿,以符烟山响马的势力,最多能够吃下六台水力纺纱机的纱锭。”

“再多的话,符烟山响马也吃不下去。”

王由桢知道二叔的意思,对于这里面的门道比谁都清楚,笑着说道“二叔放心,侄儿不是那么鲁莽的人。”

“这笔银子有跟大的用处,希望二叔能把这张桑皮纸上写的人,全家一起请过来。”

王伢人接过来一张桑皮纸,上面写了不少的名字。

相隔的距离也很远,有的住在北方京城,有的住在江南,甚至还有人住在西北。

姓氏、住处、年纪都有很大的不同。

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这些人都是贫苦百姓,或者是落魄的读书人。

王伢人不明白侄儿这是什么意思,但只要是侄儿想做的事情,他都会没有任何理由的全力支持。

再说了这件事对于他来说,也不是很难,找路过那些地方的马帮,还有一些经常往来江南和莱州府的海商。

给上一定的银子,就能办成这件事。

这些马帮和海商本来就有替人稍信的生意,多给一些银子,有的是商贾做这个生意。

王伢人抬头看了一眼王由桢,想了想说道“大儿,放心。”

“二叔一定想办法把这些人请来,反正在官僚乡绅的欺压下,老百姓过的日子很苦。”

“只要有更好的活路,不怕他们不来。”

对于这个情况,王由桢比谁都清楚。

大明现在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各种旱灾、蝗灾、水灾等天灾不断,让日子很苦的老百姓彻底没了活路。

不要说是衣食无忧的日子,只要给他们全家一条活路,都会抢着过来。

就像当年的闯关东,明知道会死在半路上,还是有很多老百姓拼了命的往关东跑。

不过,王由桢更知道老百姓的乡土情很重,突然问了一句“如果不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