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我是一个诗人(2 / 3)

禄山的选择是潼关。

因为潼关的后面的长安,大唐的国都。

安禄山看似粗豪,可为人却是极为聪明。他很清楚自己搞叛逆这种事情,一旦失败那是绝对不会有好下场的。

可河北三镇虽强,但是与整个大唐比起来依旧是差的远。

他想要取胜,就必须在政治层面占据上风,从而刺激到大唐各处藩镇,或者干脆是和大唐讨价还价拥有更多的价码。

这种环境之下,攻打长安是必然的事情。

至于说他是为了杨贵妃什么的,王霄是不会相信的。

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过是文人骚客们的yy。真正的枭雄们,哪个都不会是感情用事的人。

长安城内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些。

同样的,他们也知道作为长安之锁的潼关有多么坚固。

只要主将不是脑子进水了,固守潼关就能把安禄山死死挡在关外。

可此时,王霄听到的,却是唐玄宗疯了似的想要逼迫哥舒翰领兵出关去和安禄山决战。

脱离坚固险要的关隘,带着明显不如敌军的力量去外面决战。

不是脑子坏了,就是想要弄死守军。

唐玄宗脑子没坏,他就是想要弄死哥舒翰。

至于原因,则是因为大权在握的哥舒翰,有意挥兵来长安诛杀杨国忠。

因为安禄山起兵的名义是清君侧,杀奸相杨国忠。哥舒翰就想着诛杀杨国忠,安禄山的进兵就没了借口,这是汉挫败七国的计策。

当年汉景帝七国之乱的时候,用的名义是杀晁错。然后晁错就被腰斩解决这个借口。

消息传来,唐玄宗当然是怒火滔天了。

杨国忠能够权倾天下,那是因为他是唐玄宗推出来背黑锅,外加打压太子一系的。

简单来说就是,安禄山是唐玄宗培养的枪杆子,杨国忠就是唐玄宗培养的笔杆子。

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带兵回长安清君侧,要是顺手把他也给清了怎么办?

哥舒翰可是太子的人,对于唐玄宗来说那就是仇敌。

王霄蹲在大殿上,透过揭开的空隙看着下边的君臣两人商议应对办法。

“陛下。”

杨国忠上前行礼“此时当务之急,乃是招募新兵用以应对。右金吾将军杜乾运素有才干,可命其招募兵马屯兵灞上以做应对。”

他也不傻,知道现在兵权比什么都重要,急匆匆的推出了自己的心腹杜乾运,想要先抓住兵权再说。

杨国忠的心思,唐玄宗自然是清楚的很。

他沉吟片刻“那就先行招募三千精兵。”

老实说,唐玄宗不想分出哪怕一丝的兵权出去。

只要是当皇帝的,最看重的肯定就是兵权。

可转念一想,现在自己最大的枪杆子安禄山叛乱,身边居然都是太子的兵马。这个时候也是没办法了。

“待三千精锐训练完成,可再行招募一万精锐,日夜训练。”

唐玄宗最终做出了决断,宁愿给杨国忠兵权,也绝对不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他们头顶上的王霄,听了这番话之后微微叹息。

“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大唐府兵,算是彻底完蛋了。”

大唐用的是均田制,按照人口来分配,可以极大的提升国力。

毕竟分给自己的田肯定会用心照顾,而且有了足够的收入就可以学文习武,购买良马甲胄什么的。

以这些自耕农与小地主为主的良家子,就是大唐府兵的主要来源。

这些良家子们,大都从小习武。并且家中富裕,可以自配马匹武器甲胄。

到了军中之后严加训练,那就成了横行天下的大唐铁骑。

有唐一朝,大战小战数不胜数,大唐几乎都是以少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