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8章 郊祀(2 / 2)

圜丘举行“春祭”的。

“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

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

祭祀之前,秦君驷与群臣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

祭祀之日,秦君驷率群臣清早来到郊外。

秦君驷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

接着秦君驷就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秦君驷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

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祀”。

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

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

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

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

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

饮毕,秦君驷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

秦君驷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做完这些,秦君驷仍不得安生,又下了祭台,在万众瞩目之下,亲自扶着犁头,开始装模作样的犁了一列土地。

除了这些,秦君驷还亲自点了一把火,焚烧附近的一块枯草地。

上古的农业大抵实行刀耕火种,一年的农事始于烧荒,人民为劳作而紧张,因憧憬而激动,把烧荒看作是丰收的前奏,要举行欢快而隆重的仪式。

《礼记·郊特牲》记载季春出火,为焚也。

说的就是古代出火烧荒仪式。

由谁把妥善保存了一冬的火种引到野外,点燃烧荒的第一把火呢?当然是那位责无旁贷的火正。

到了秋季,大火昏见之后,还要举行“纳火”的仪式,把火种收藏起来。

然而,这个时代的火正主要还不是从事农业的实际官员,而是从事祭祀的宗教大巫。

古人对天象的有规律运行感到不可思议,总是觉到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纵着自然和人事活动,大火的运行也不例外。

况且自然界有风雨雷电,人世间有丰歉祸福,为了祈求上天赐予人世以永远的福祉,于是有祭天的仪式。

祭天时要杀牲,贡于柴堆之上,将柴点燃,让牲肉的焦香伴随着清烟飘上云天,天帝闻到人间烟火和肉的馨香,就会大发慈悲,赐给人世以和平安乐。

火正的任务,就是布置、点燃和守护祭天的柴堆,完成燎祭的仪式。

做完这些,秦君驷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议政殿上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