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帝王心术(2 / 2)

哎,要说这时候的李定国虽然是骁勇善战,胆识过人,已是人间翘楚。

但纵然这样,却还有许多事情是他还不知道,也不了解的,便如张献忠杀那几个侍卫的原因。

在很多时候,当皇上的要杀一个人,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个人该死,而是皇上觉得这个人死了比不死,对自己用处更大,仅此而已。

就比如现在的张献忠,那几个侍卫及时听命李定国的话,饶了张君成一命,张献忠在心里也对他们很感激。

但是他们不听从自己的命令,却也在同时给外人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

若是他们不死,那落在别人眼里,那就是原来皇上的旨意也是可以违背的,也是可以看情况执行的。

这无形之中,自然是大大的削弱了皇权的威信,令人以为张献忠的旨意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这是一个皇上所接受不了的,特别是像张献忠这样的皇上,那更加是不可容忍。

而杀了他们,便可向世人表明态度,即便我下的命令是要杀我张献忠自己的儿子,作为臣子,你们也得不折不扣的执行。

否则,就是抗旨,就得死。

这便可挽回张献忠威信,让他的皇权不但不会折损,反而会有所加强。

所以这时候的那几个侍卫,他们死了,自然比他们活着对张献忠用处大,于是张献忠就把他们给杀了,还诛三族。

其中道理便在这。

当然,这几个侍卫之所以会被处死,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原因,那就是但凡接受了皇上的一些特殊的旨意,那不论办成了,还是没办成,最后都要死。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刘邦晚年命陈平去杀樊哙,这旨意特殊吧。

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又是刘邦一辈子最好的兄弟,几次救过刘邦的命,可以说刘邦最终能够当皇帝,樊哙功不可没。

但是刘邦晚年多疑,看谁都不对,所以下令,命陈平杀樊哙。

这样的旨意一旦陈平照办了,事后刘邦必定会后悔,到时候刘邦必定是又要杀陈平。

可是不杀樊哙,陈平就是抗旨不尊,照样要死。

所以这样的旨意不管陈平办成了,还是没办成,陈平必定死。

当然,最后陈平没死,因为他在绝境中看到了第三条路,那就是他认为刘邦身体不行,估计命不久矣,于是他选择了“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