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历历在目的民间经济现象(1 / 2)

千金聚散 途半 254 字 2021-05-27

“跳火坑”中坐庄放贷的人,他们的资金有一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基金会”。

“基金会”这种七、八十年代在南方一些地方出现的民间“经济组织”,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称之为投融资互助平台吧。

当时,几乎农村的每个自然村都会被允许开办一个“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名为互助投资,实则具备了吸储和放贷这样一进一出的功能。

所以,这样兼具地方金融和民间野生金融的经济组织,由于它明显高于银行的存款利息水平,因此吸纳了很多的社会闲散资金。

有进就要有出。

当时很多“基金会”的资金就或多过少,不同程度地流到了那些“跳火坑”的黑洞里。

“跳火坑”债务危机爆发后,最终传导波及到的,还是那些把钱存到“基金会”的储户们。

最后可想而知。

各地不等,所有被波及的“基金会”,那些储户们,全都不能幸免地遭受损失。

存款打了七折、八折,算是比较幸运的。

运气差的,最终只剩下四到五折拿回本金。

而且,那期间,耽误了多少时间、花费了多少精力去折腾且不说,精神上还要饱受煎熬和折磨。

这个事件过去之后,社会上平静消停了几年。

紧接着,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人们,又整出了一种叫做“民间互助会”的自发“金融”。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民间的经济活动开始渐渐频繁。

而那个时候,国内的金融服务还相对传统和落后,老百姓想要临时借钱周转,正规正式的渠道基本上没有。

“民间互助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甸侨这个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四处生长开花。

张家想投资做点小生意,需要一整笔钱;

李家儿子结婚付聘礼,筹办婚宴和置办结婚用品,需要一整笔钱;

陈家盖房子或者添置大件物品,临时需要花费一大笔钱;

等等,等等……

遇到这种情况,这种“民间互助会”就再合适不过了。

据说这种“民间互助会”是生活在东南亚一些海外华人之间常用的一种经济互助方式,所以,它也算属于海外“舶来品”。

“民间互助会”通常会由“会头”来组织。

“会头”就好比是现在的微信群主,由他邀请发起,把身边的一些亲戚朋友拉进这个“群”。

这样的“群”里面,通常会由三十人到五十人不等组成,纯粹是一种资金上的互助互惠,群主和群成员,也互相信赖。

拉个群,组个“民间互助会”,“会主”会根据这个群里会员的资金需求量,来量身设定“标款”。

就拿三百元的“标款”来说,三十人,一次“集标”就能凑足九千元。

八十年代末,九千元算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巨款。

那个时候,城镇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几元。

在当时,大凡要是谁成为了“万元户”,定会令许多人瞩目,准会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重量级人物。

“互助会”的起始之日称之为“起会日”,“互助会”结束解散之日称之为“散会”。

假设一个三十人参加,三百元“标款”的“互助会”,一个月“开标”一次,那么这个“互助会”的起止时间跨度就需要三十个月,也就是两年半的时间。

群里的每一个会员,在这三十个月里,每个月都有义务向群里上缴一次“标款”。

同样,每个人也都有一次标回来一整笔钱的机会。

这是一种积小成大的游戏。

毕竟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应急需要的时候,即便你手头宽裕,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筹钱,那你也可以等待“散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