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税制改革之四(2 / 4)

晚唐浮生 孤独麦客 235 字 10个月前

济原因。

唐代还搞过禁止私人开矿,但结果是贵金属产量暴跌、成本大涨,朝廷收入反而下降了——产量跌的原因是成本暴增,产生亏损,不得不大量关闭矿坑。

真的不要高估官僚体系的能力。这不是现代精细管理的社会,在古代,搞国营经济不说死路一条吧,但真的风险很大——渤海商社现在一年赚十多万缗钱,邵树德深刻怀疑,如果换成私人来做,绝对不止这么点利润。

吃过亏后,唐廷摸索出了一条办法,即相对容易开采、预计成本较低的“肥矿”,由官府直营,其他矿统一交给私人开采,朝廷收25的产出作为税。

直营的矿,也采取招募“坑户”承包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此才维持了下来。

邵树德也觉得,这大概是在现实情况下的最优解了,想出这种折中办法的官员是有水平的。

在开矿这方面,夏朝继承的是唐朝的政策,官私合营,税率25。私人开采的矿,除四分之一产出作为税收走,交给钱监铸钱外,剩下的也会由朝廷收购一部分,主要是用粮食、布匹收购,然后交给钱监铸钱。

这其实也是一种消化田税的方式。

粮食比较笨重,在交通条件不好的地方,运输成本极高,解送中央甚至会产生巨额亏损,只能留在当地库中。如果附近有矿山,那么可以通过采购贵金属的方式,就地消化一部分,铸成铜钱后运走,这是唐代故智,属于没办法的办法。

“有些时候,朕都觉得,索性把矿冶都交给商人好了。很多矿监,扣除成本,一年能不能有四分之一的利润,还两说呢。”邵树德哼了一声,有些无奈地说道。

赵光逢等人低下头,没接话。

他们知道,圣人只是发发牢骚罢了。你交给私人采矿,固然可以舒舒服服收四分之一的矿税,但人家有可能瞒报产量啊。

所以说,怎么做都难。

再者,很多矿还产金银,这个利润高啊,比铜挣钱多了。

“黄金年产几何?”邵树德翻到最后,才看到了几个矿冶产金的记录,但并未注明产量,顿时大为不满,问道。

“陛下,诸矿冶年课金三千余两。”还好,储慎平记得这个数据,立刻答道。

“包括采购自商矿的金吧?”

“是。”

“一般用哪去了?”

“除交予少府做金器外,大多卖掉了。”

“为何卖掉?”

“赚钱……”

“嗯?”邵树德还真没了解过这些事情,好奇道:“如何个赚法?”

“仿前唐少府故智,先采购绢帛,然后再卖。”

“具体说说。”

“前唐曾经有过钱荒,物价大跌,少府便拿五十万缗钱去市面上采买绢帛,待物价上涨之后,又慢慢出掉,最后大概赚了十分之一。”

邵树德听了大笑。

小样,挺会玩啊!

这不是股市庄家低位吸筹,拉高出货的套路么?10的收益,其实也不错了。

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唐廷为了筹钱,真的是什么办法都用了,主观能动性很强。少府亲自入市,用铸造的钱,先当多头,再当空头,高抛低吸。

“别这样弄了。”邵树德摆了摆手,道:“铸金币吧,你们定个型制,确定和银元、铜钱的比价,这样赚得更多。”

说完,他默默估算了下:诸钱监铸造的银元,整体成本较低,铜钱成本较高,综合算下来,应该是低于一百万的。即便算上黄金,也到不了一百万。

按理来说,这么一笔收入,不值得邵树德如此大动干戈,亲自关注。

但一方面,这个还大有增长的潜力,将来收入突破一百万乃至两百万,可能性很大。

另外也和他非常注重货币金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