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复杂电磁环境和无缆化未来(2 / 2)

一枚火箭有成百上千个传感器,它们都由电缆进行连接,在设计过程中,长长的电缆不仅增加了火箭重量,而且经常会影响到箭体内部仪器设备的布局,给火箭设计、总装造成一定难度。

头秃再加一。

火箭各院进行了各种解决方案的探究,最后看上了无缆化技术,并且还成功了一部分。

也就是测量系统部分的无缆化。

针对不同设备之间传输的信道带宽需求,利用tda、fda技术,开发了火箭测量设备无线组网协议,使它们之间形成一条条井然有序的“无线高速公路”。

比如采用了无线传感器就可以取消箭上大量的“神经末梢”电缆,而无线摄像装置不仅实现高清图像的无线传输,还避免了图像电缆的长线传输,无线供电设备也同样如此,采用无线供电和通信集成技术实现火箭的无线测发控。

另一方面是进行“集成化”,构建可重构的通用模块,对传统的各个独立设备进行通用化、模块化、板卡化设计,以灵活组态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组合,使测量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减少,设备间大量的连接电缆也由背板印制板线取代。

以前的测量系统就好比是枝繁叶茂的一颗大树,分叉多,分支细,“无缆化”之后就剩下核心组合之间的主干电缆,外围设备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枝干清晰,数量少,重量轻。

无缆化技术让电缆杳无影踪,电缆网的简化,不仅降低了设计的工作量,操作、连接简化,试验、测试、总装的效率都提高了。

而且再也不怕收电缆、铺电缆时一不小心碰断一根小细缆,让设计人员从难缠的质量问题中彻底脱身。

由于省去庞大繁多的电缆,火箭减重效果明显,可以“轻装上阵”了。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仪器舱为例,若无缆化后,仅传感器部分能减重近60,而长征七号甲火箭末级若综合采用无缆化和集成化后,箭上设备数量将减少40多,重量减少一半。

同时省去长达3到6个月的电缆设计、生产、测试等环节,并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不过极端环境是线缆要克服的,同样也是无缆化要克服的。

极端高低温、箭体分离时强大的冲击力,还有极其复杂的电磁环境,都为火箭实现内部的测量系统实现“无缆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所以到现在为止他们也只实现了一小部分的无缆化。

火箭院的人已经确认无缆化是未来火箭的发展方向了,未来他们要做到火箭内部没有一根线缆。

尤其是实用科技的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横空出世之后,他们更加确认了。

他们之前还想在无缆化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走向智能化火箭时代。

巧了,实用科技联合里未来工作室发布了“苿来”,它的智能化也给了他们惊喜。

今车上的所有人都是来实用科技想要看看会不会有更多惊喜的,所以汇聚了相当多领域专家。

他们顺着引导人员进入了公司内部才下车,发现这边已经见不到线缆的踪影了,全都换上了远距离无线传说设备!

有的节点设备会密集一些,而有的节点设备竟然能间隔30米!

看到实用科技内部这么广泛的使用远距离无线传输设备,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都看到了方眼里的希望。

“看来我们来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