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八章谁出主意谁就去(1 / 4)

最后,方一藻总结了部下的实地调查,以及自己的推论,给皇帝提出了解决办法。

「以吴三桂串所部疾趋松山,刘肇期率马步官兵疾趋杏山,已会集宁远校场点验,向杏山进发。

他本人亲着甲胃,驰赴中左所,在大军当中勉效决策。

丘民仰坐守镇城宁远,以固根本。

按兵部所议,前锋镇臣祖大寿「相机挠之、惊之、剪之、骄之、逼之。

乘其骄惰,三镇出其不意,攻奴中坚,择机捣毁他们。」

对于方一藻的方案,崇祯开始是满意的。

但随着祖大寿的屡次上疏,让他觉得方一藻的计策,那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在祖大寿看来,目前辽东面对清军根本就不足以主动出击。

不要以为金国凤侥幸赢一场,大明的士卒就能出城吊打清军了。

看一看金国凤是怎么打赢的,他可是想跑没跑了,才被迫打赢的。

要是他能跑,早跑了。

但这种事方一藻指定不会上报,战事的结果是金国凤赢了就行。

崇祯本想把杨嗣昌放出去,发挥更大的作用,结果目前的形势越来越乱,又深陷重围。

西南、东北、中原都乱成一锅粥。

只剩下西北的贺今朝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搞事,出其不意给崇祯一锤子。

故而朱由检的心情越发的烦躁起来。

第二天。

崇祯召集廷臣议事。

眼看着辽东战火再起,朝廷又拿不出什么有效的遏制手段,他如何能不着急?

陈新甲为了防备锤匪也提出了他的建议,比如在天寿山那块地界设置总兵。

在徐州设置重镇,开通两京咽喉,向南保护皇陵,中间防守漕运,保住京师的粮食供应。

同时着手改编军队,严加侦探、强化训练、整顿马政、演习火器、查禁贪占等事务。

结果因为军纪稍微严格了一些,明军士卒在夜里发生了哗变。

最重要的是陈新甲一直都想要把二进宫的傅宗龙,从诏狱里捞出来。

要不是邵捷春服毒自杀,他也想把这些有能力的人都给捞出来,为大明效力。

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自是有些魄力的,奈何依旧被言官们弹劾,毕竟哗变不是小事。

总之言官们的标准就是你绝对不能出错。

他们对别人要求都是圣人标准,对自己要求都是:没有要求!

面对崇祯的提问,此时廷臣内出奇的沉默。

因为辽东是个坑,还不得不去跳。

但轮到谁去跳,还得好好琢磨琢磨。

陈新甲心中虽然赞同杨嗣昌议和的策略,但此时旁人在场,他也不敢率先开口。

廷议之事不了了之。

待到众人退却,陈新甲则是大着胆子与崇祯说议和之事。

崇祯一想到杨嗣昌就觉得越发烦躁,让他勿要再提,稍后再议,先解决辽东问题。

然后蓟辽总督洪承畴接到崇桢谕旨,要他「密陈方略」!

洪承畴接到皇帝的指令后,认真分析一通,郑重的回复皇帝。

「建奴屯兵锦义之间,将为持久之计。」

这就直接把方一藻的判断给推翻了。

「所以今日筹辽绝不能单纯说守,必守而兼战,然后可以才能守得住;

而战又非浪战,必正而出之以奇,然后可以守其战。」

大抵是从贺今朝那里学习的经验,先打赢了才能更好的守住。

崇祯对此方略极表称赞

看看洪承畴,不愧是他最能拿得出手的督师。

「此数语,真老成筹边,即韩、范(韩琦、范仲淹)方略都比不过此督臣啊。」

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