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老粗难治国,亲子欲篡位!(1 / 3)

幽玄轮回劫 江枫客栈 3650 字 2022-10-02

李嗣源是代北沙陀族没有姓氏的部民,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本名邈佶烈,他十三岁便在沙陀族首领李国昌(李克用的父亲)军中效力?,他善于骑射,武艺超群,智勇双全,勇冠三军,他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谨,是一个有大智慧的英雄。

由于李嗣源为人诚恳谦让,战功卓著,李克用当家后将他收为养子,赐予姓名李嗣源,他称帝后更名李亶。

晋王李克用去世后,李嗣源辅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唐,唐灭后梁的战争中,李嗣源善打硬仗,屡立战功,而且在多次战争危机中拯救李存勖和唐军,在唐灭后梁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战争和战争胜利后,李嗣源累升至成德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兼中书令。

在战争期间李存勖与李嗣源命运以共,亲如兄弟,同赶生死,那时他们无话不说,亲密无间!

战争结束后,由于李存勖忌惮李嗣源武功盖世,功高盖主,他担心李嗣源造反,因此李存勖逐步剥夺李嗣源的兵权,最终让李嗣源留在洛阳,在朝廷里担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中书令等闲职,由于李嗣源是文盲,因此他会少在朝廷里办公,他在朝廷里事情都由李存勖安排伶人和宦官代办!

虽然李嗣源不认识汉字,但是他精通沙陀文化,而且会讲汉语,他喜欢伶人听说和欣赏汉剧,因此他对中华文化并不陌生,他对人性的认识非常深刻,他知道李存勖的担心和忧虑,因此,他没有抱怨李存勖对他的安排和待遇,他在洛阳坦然豁达地愉快生活着!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他奉命镇压邺都兵变,而后与变兵合流,率军攻回洛阳,结束了李存勖的统治,这纯属是一次阴差阳错的偶然事件!

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在洛阳皇城西宫称帝。

在称帝仪式上,李嗣源身穿斩衰之服,站立于李存勖的灵枢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继承,而非篡夺。

此时,李嗣源年已六十,他只能将朝政托付给枢密使安重诲、宰相任圜。任圜还兼任三司使,主掌国家财政。

同时李嗣源命令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贤俊,入朝为官或者充实地方衙门,并号召一切官吏必须杜绝私门,忧国如家!

李嗣源执政一年便取得了“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粗立”良好治国成效!

为了革除前朝的弊端,李嗣源在治国过程中,一直杀贪腐,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关心民间疾苦,注意减轻税赋,建立义仓防灾等,因此人们称他统治的年代为“大唐小康”。

由于李嗣源是文盲,而且年纪大,精力不足,因此他只能依赖安重诲等大臣帮他治理国家。

安重诲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虽尽忠职守,但他恃功矜宠,在朝廷里目空一切,擅作威福!

由于安重诲和任圜政见不合,他们在朝廷议政之时经常意气用事,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互相呵骂,他们的不合及互相攻击使朝廷文武百官感到非常恐慌,对他们躲避不及!

天成二年(927年)年初,在安重诲的操纵下,任圜被罢为太子少保,任圜索性请求致仕,退居磁州。

同年十月,李嗣源欲巡幸汴州。

对于李嗣源的巡幸汴州的事情,当时朝野流言四起,有的称皇帝准备东征淮南,还有的称皇帝是要讨灭藩镇军阀。

这些流言导致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心不自安,他担心自己被派往战场,因此他趁机在汴州发动叛乱,但是这次造反很快被唐将范延光率军平定。

之后,安重诲利用这次谋反事件诬陷任圜谋反,称任圜与朱守殷勾结,并矫诏赐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却未加追究。

此后,安重诲更是权倾朝野,连皇子李从荣、李从厚都对他敬事不暇,安重诲唯独忌惮河中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