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他乡(1 / 3)

重返1977 镶黄旗 3804 字 2021-08-13

在河北省靠近保定府的李家村,数年未曾归家的李福,同样把京城的福气带给了子孙后辈。

这次回乡探亲,除了洪衍武代他准备的东西,李福还带回来了整整六百元积蓄,和两个赶上降价买到的半导体收音机。

这些丰厚的礼物不但让他享受到了老太爷一样的待遇,得到了儿女和亲家们发乎内心的亲近和欢迎。

也让李家陡然一变,又成了村里的富户。

割肉打酒、炖鱼宰鸡,年前真是好一番热闹。

再加上从李家屋里传出来的国家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邻居们怎么能不啧啧称羡?

而那些京城土特产,也同样让李福成为了村干部们的座上宾。

比如说,刚刚由生产大队书记转变为村书记的那个人,哪怕语言中还带着“运动”时期的印记,但对李家人已经不再是横眉立目。

反倒是沏茶倒水带敬烟,一个劲地套近乎。

充好人地诉说这么些年来,他对保李家是如何的“关照”,如何的“周”。

尽管对何时能归还李家被人占据老宅,他依然表示有难度。

但在听说李福说打算要回房子后,就要好好收拾一番。

到时候不但要从他二儿子管的砖厂进五千块优质青砖,可能还需要他帮忙请几个木匠瓦匠。

这位村里的第一把手,态度就彻底倒向李家了。

当场一拍胸脯,斩钉截铁地保证夏天之前,一定让李家重新搬进老宅院。

由此可知,为什么几乎所有出外闯荡的人都惦记着衣锦还乡的这天呢?这滋味谁不舒坦?

千万别忘了,李福此生已经是经历第二遭了,简直是三十年一个轮回,他的感受也就更难为外人道了。

而对李福的孙辈们来说,1982年的春节的不寻常,主要还是体现在了一个“吃”字上。

除夕之夜,他们兴奋地发现餐桌上居然摆上了好几道肉菜。

那些整碗儿、大块儿的炖肉、炖鱼、炖鸡,都真实地摆在桌子上。

一块一块地,如同梦幻一样,向他们发出诱惑的光芒。

只要一伸手,就能摸到那些热气腾腾、油水横溢的“柔韧的物质”。

直到日后经历了滚滚红尘,吃过了无数酒肉,他们仍然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当年大块吃肉的那一种畅快淋漓、奇妙无比的感觉。

这一年,李福的孙子李柱十八岁,外孙子方丙生十六岁。

他们两个大小伙子的胃口,就是在这个冬天,才平生第一次接受了酒与肉的洗礼。

知道了什么叫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领略到了梁山好汉的最终“革命理想”。

如果他们可以把自己肠胃掏出来看一看的话,相信在胃壁粘膜上,一定会非常清晰地铭记着“1982年”的纹样。

因此,他们终生都对这个吃饱喝足的春节念念不忘,甚至把这段时光视为自己青少年时期最为幸福的日子。

每逢回想,总是觉得历历在目,宛然如昨。

当然,尽管除夕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这一天也免不了有背井离乡的人孤身在外。

来办货的“刺儿梅”此时此刻就还身处花城。

她不是不想走,而是走不了。

本来她安排的挺好,节前抓紧时间跑的这一趟,如果顺利的话,完可以带着货回京城过节。

可哪知道点儿背,她在“高第街”进了三百双女鞋,才刚交完钱,就被来检查档口的工商给扣下了。

敢情批发给她货物的那个档口涉嫌从国营商店套购商品,这是殃及池鱼。

“刺儿梅”还能不急吗?赶紧就四处想辙捞货啊。

可她人生地不熟的,哪儿就能找准庙门啊?

何况货都办完了,腰包也空了。这又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