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内柜(1 / 3)

重返1977 镶黄旗 3848 字 2021-08-13

京城人,向来用“树小屋新画不古,此人必定内务府”这句,来形容陡然乍富的暴发户。

可即便真正的内务府——洪衍武的姥爷、姥姥要活着,估摸着也能被这个“三孙子”给气死。

不为别的,全因为洪衍武这小子成色太低了。

都两世为人了,居然还这么飘。

干什么都不能太顺,一顺就有失沉稳。

而且对钱也有点过去执迷了,属于听见钱币的碰撞就忍不住要笑的那种人。

他怎么就不明白呢?纵有家财万贯也不过过眼烟云。

他怎么就看不破呢?所有的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所以两位老人家倘若地下有知,肯定是看不得自己的子孙这么不成器的。

可偏偏说来也邪门儿了,老天爷却故意要惯洪衍武这臭毛病似的。

似乎还嫌他的钱不够多似的,硬要往他手里大把大把的送。

能挣个几百万算什么啊?

最好的,是让他挣来钱了,还得了新的投资标的,不愁怎么把钱花出去。

等他把钱痛快儿花出去吧,躺着就能看着买的东西增值翻番儿。

想想吧,在如今买私房得碰运气,属于零散成交。

邮票、字画、印石、玉器、因洪衍武买得太多,价格早已经飞涨。

就连没人注意到工艺品厂珍品也都快被洪衍武买光了的情形下。

要满足这样的愿望,那得多么的不容易啊。

这足以证明,老天爷还真就把洪衍武当亲儿子疼了。

要不怎么在他刚做完两笔服装买卖后,又给了他一回可以如鱼得水大把花钱的机会呢?

到底怎么回事啊?

嗨,敢情国家刚刚在古董交易上面开口子了。

应该说,其实自打建国以来,怎么获取外汇就是一件对国家建设至关重要的事儿。

国家为此采取了许多手段,除了大力发展出口贸易,鼓励侨汇,用优惠政策引进外资之外,还发展旅游商品和文物买卖,

只不过旅游商品方面,国营单位可一直做得都不太好。

因为不了解外宾的需求,又故步自封。

相关部门指定生产的东西品种单一,形式死板,并不受外宾欢迎。

甚至曾经多次出现外宾抱怨买不到称心纪念品的事儿。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倒是文物商店生意兴隆。

因为价钱不贵,商品质地上乘,京城的文物交易从一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尤其是打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来,随着京城外国人增多。

琉璃厂这个汇集了众多知名文物商店的地方,交易额更是一天天的攀升,创汇任务完成得很顺利。

于是鉴于这种情况,政府就在1982年前后,投入巨大的资金对琉璃厂文化街进行了大规模的翻建改造。

甚至为此不惜暂时终止大部分商店的营业。

直到1984年9月,翻建工作全部完成,终于恢复了古文化街的原貌。

文物商店才将暂时迁入天坛公园的,韵古斋、宝古斋和庆云堂三个店迁回琉璃厂。

跟着又恢复了因翻建施工而停业的观复斋、墨缘阁、悦雅堂、韫玉斋、萃珍斋、震寰阁六个店。

还新开设了敦华阁、虹光阁两个销售店和一个文物收购门市部。

当时这事儿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只可惜事与愿违啊,付出了这么大代价翻建好的琉璃厂文化街恢复营业之后。

偏偏并没有像政府期待的那样,销售额再创高峰。

反而胜景不再,买卖一天比一天清淡。

原来就在这两年里的时间内,已经物是人非了。

由于私营经